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新型食品误区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0  发表于: 2008-10-28  
来源于 健康之路 分类

新型食品误区

  人们之所以对基因技术产生恐惧,是因为错误地认为,面包、啤酒或者果酱本应该由天然原料制成的,没想到这些“天然”原料却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然而我们根本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使用这样的栽培方式已经很久了……

误区:食品里有的标签上一定标

  怎样能看出谁是超市里最挑剔的顾客呢?——他站在货架前,带着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在研究包装物上面的配料表,不弄清楚包装物里装的是什么绝不罢休。因为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敏源,花粉、食物,就连添加剂也会对部分人群引发过敏,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他必须恪尽“上帝”之职责。按理说,他这种细致挑剔的行为堪称食品行业的美德。

  可是,外包装上的配料表真能说清楚包装物里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说法:凡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食品配料。是的,因为配料都被要求必须声明,无一例外。那么再问一句:凡未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非食品配料。这个说法对吗?等一等,请问,什么是“非食品配料”?这是狡猾的法学家创造的一个词,猛一听感觉很荒谬,但是却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逻辑:配料都按要求列在配料表上了,不是配料的那些“配料”,当然不需要出现在配料表上;反之,如果所有的配料都必须声明,那么,那些不应该声明的“配料”就是“非配料”了。就是这样。

  法学家的这两句看似颠三倒四的文字出现在《食品标识规定》第5条第2款里。他们的语言通常涉及《食品标识规定》的缩写方式,就好像这个“非食品配料”一样,然后跟着便是有争议的解释条款。它是这样陈述的:要判断某种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物质是配料还是非配料,不取决于它本身,而要看它在最终产品里是否仍然发挥作用。

  属于非配料的许多物质,应当有助于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比如说,人们在面包作坊里烤制面包时使用乳化剂,它可以使面团经受得住高速搅拌。一旦搅拌好的面团往烤炉里一送,乳化剂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它便属于非配料。或者使用巯基丙氨酸——一种从亚洲人的毛发中提取的氨基酸——来调节面团的强度,等到开始烘烤面点时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这两者均不需在配料表中声明。即使是酶——如今多从基因技术中获得——大多在对食品原料加热之后也不再发挥功能了。所以它们也是非配料,不必标识出来。

  防腐剂是有关非配料这本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一章。瓶装的果味汽水及其他饮料经常依靠一种物质来保持新鲜,这种抑制细菌滋生的物质入水便化,以此方式发挥作用。由于它已经分解,原型不复存在,便无须声明。还有,用于制作酸奶的果实配料往往含有防腐剂,使果实易于保存,但是,在酸奶制成品中,它就不算是配料了,因为它只负责果实配料的新鲜,再说,其含量也不足以防止酸奶败坏。于是,理所当然,标签上明确地声明:“不含防腐剂。”

  随手就能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每一道加工环节都会有辅助添加物从配料表中合理地溜走。然而,不知情的顾客却由于误食了食物中某些物质引起过敏,哪怕只是微小的含量。然而,那些声称以公民健康为准则的法律制定者们往往对此无动于衷。

  前面提到的《食品标识规定》里,就有不少对消费者设置的陷阱。当一种产品的某种配料,比如酸奶中的果实配料,本身就是由许多配料组成的,只要这种多重配料在最终产品里少于25%,那么就不需在标签中说明。所以顾客没必要去寻找诸如稳定剂、色素、香精等令人讨厌的化学制剂的名字,干脆闭上眼睛什么都别想,只当田园乡间里加工的酸奶中都是新鲜的水果好了。对配料的配料无须声明,这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现象:一种产品的组成成分越多,在其配料表上出现的配料名称越少。也许这是体恤民意的社会救济原则的又一个体现?毕竟,眼不见为净,还是让消费者少受烦扰吧!

  但是,“非配料”并非就只有这些,还有技术方面的辅助物质,它们同样也不必出现在标签上。这指的是那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是需要的,但是在最终产品中却消失了,或者至少是应该消失了。比如食物油需要借助轻汽油馏取,咖啡需要借助溶剂除掉咖啡因……当这些辅助物质完成了它们的分内之事后,就迅速地离去了。但是它们的撤退并不总是那么干净利索,于是人们会听到大大小小的各种丑闻,比如在果酱中发现有大量去沫剂,诸如此类。

  为了使标签既一目了然又令顾客们满意,于是做食品标识这一行的人绞尽脑汁地努力工作着,好让那些声名狼藉的家伙合理地从标签配料表上消失。然而一点添加剂都没有也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于是便把名称改改,这也是条出路啊:比如,可以将面包里的防腐剂“乙酰乙酸”改名为不会令人起疑的“酸味素”,这样就不会遭到异样眼光的挑剔了;使速成汤味道浓郁的是含钠味精(E621),它的代号也从包装袋上消失了,谁让它备受争议呢?取而代之的是某种脱脂乳制品的名字。很简单,牛奶是公认的健康食品,而且,这种脱脂奶制品听起来似乎也可以保证汤的味道鲜美。其实,含钠味精可以使人分泌大量唾液,从而带来好胃口。——但是,它丑陋的名字会把好胃口给搅坏了!所以怎能让它出现在彩色包装上呢?
开心最重要
幽径小路 离线
级别: 皓月祭司

UID: 90898
精华: 0
发帖: 3327
橘果: 530 颗
威望: 819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285(时)
注册时间: 2008-09-05
最后登录: 2024-04-15
16  发表于: 2008-10-29  
好多制造商都玩这种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allangel 离线
级别: 玫瑰骑士
UID: 76622
精华: 0
发帖: 1621
橘果: 10 颗
威望: 221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58(时)
注册时间: 2008-07-30
最后登录: 2013-07-23
15  发表于: 2008-10-29  
哇  写得好详细阿  可是生活中很多都防不胜防的说 
想的简单实际却太复杂,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sizhegirl 离线
级别: 冰雪之王

UID: 88044
精华: 0
发帖: 3748
橘果: 84122 颗
威望: 1871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6018(时)
注册时间: 2008-08-27
最后登录: 2024-04-06
14  发表于: 2008-10-29  
多吃天然的食物,少吃油炸的东西!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13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避开牛肉制品就能预防疯牛病

  2000年年底,德国疯牛病危机刚爆发,就立刻在消费者中引起了极大恐慌。出于对感染这种疾病的恐慌,人们持续数月不再造访牛肉店和牛排馆,甚至看见牛肉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避而远之。只是他们忽视了一点,作为结果,他们应该放弃像羊肉、猪肉、禽类以及野味等各种肉类,因为在这些动物甚至还有其他一些种类动物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疯牛病的病症,也就是所谓的“可传染脑部海绵组织疾病”。

  目前,人类也被确认能患上同种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克雅氏症。根据公开的调查报告,目前每年有100万人会“突然”(指没有明显的原因)患上这种疾病。发生在英国的疯牛病瘟疫是一种新型疾病表现。由于它显露的症状与克雅氏症非常相似,可又并不完全相同,因而人们称之为“克雅氏症的新型变种”。从1995年至今,已有大约100例被登记在案,而且它们主要发生在英国,那里也正是疯牛病最为猖獗的地方。

  通过对这类患上“可传染脑部海绵组织疾病”病人饮食习惯的分析,一个共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这种病人很多都爱食动物大脑——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居民会吃掉死去的挚爱亲人的大脑;在美国很多州,人们食用猪脑或者野松鼠脑;在巴尔干地区很多人爱吃羊脑。在英国发生的几个病例,可能是由于这种“地区特色食品”导致的。这几位染病者很显然不去超市购买肉制品,而是习惯于光顾街边小肉铺。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这些人还在那里订购牛脑,而这种东西一般是在大型屠宰场被加工成肉骨粉的原料。有时人们会把动物大脑当作乳化剂加入香肠制品,借此避免那些化学添加剂。

  怀着对烤牛排和匈牙利烧牛肉的恐惧,我们忘记了这种疾病最重要和最可能的另一感染途径。我们避开肉铺,却躲不了医生。至今,共发生过大约130例由医疗引起的克雅氏症。这是指通过医疗措施引起该病传染。像角膜和脑组织移植、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及为治疗羊痫风而植入脑中的电极,都可能成为致病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那就是荷尔蒙,就像前一篇提到的一样。那些从尸体脑垂体中提取的各种荷尔蒙,是治疗一些妇科疾病的有效制剂。最大的一场悲剧是在法国上演的。在80年的时间里,那里有1500名身材矮小的儿童接受了从尸体脑垂体中提取的生长荷尔蒙的治疗。总共有60名儿童患上了克雅氏症,现在其中的40名已经死亡。更令人愤怒的是,在第一批该病的发病原因已被查清的情况下,那些被感染的荷尔蒙制剂竟然还在出售。现在,制造这些荷尔蒙药剂已摒弃了以前的方法,转而使用基因生产法。为了消除感染这类疾病的可能,在眼睛或者大脑外科手术时,现在都会采用全套一次性手术器械或者执行极其严格的消毒标准。但是,医疗引起的疾病传染数量至今仍在不断升高。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12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原子基对身体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极端主义分子是很危险的。为了国家利益不被削弱,必须把这些人从公共事务中清除出去。更糟的是,“激进分子”①也会光顾我们体内。就像广告所言,游离基伤害我们的身体,加速衰老,导致癌症,降低人们的精神承受力,还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变得漏洞百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游离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对我们娇贵的身体构成可怕的威胁,它们似乎是有害的和非自然的。其实不然。游离基作为对身体极为关键的物质,与能量的获取及对致病物质的免疫都紧密相连。为了消灭不期而至的病原体,在血液中可以制造出游离基来。另外就是在获取能量时,游离基的自由电子会在“受监督”的条件下被分配,使它们能够像接力跑一样从一点传到另一点。

  动物与人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吸进的空气氧化葡萄糖变成二氧化碳的过程:酶质把电子转移到特殊的输送物质上。这些输送物质又会把释放的能量通过电子继续传递。细胞内拥有一系列分子形态的能量改造物质。它们可以将由电子流传送的能量转化做功。因为这个过程是被分成很多小步骤,因而就需要有非常复杂与准确的转移物质单位。由于这个过程是多种物质参与并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如果人们过量摄入某一类物质,比如“抗氧化的”维生素,就有可能导致这种平衡状态陷于混乱。

  一般状态下,人体是能够对付游离基的,另外,失去它们,我们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游离基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亚于水和空气。在每次呼吸中都会有极大量的氧气游离基产生。有它们存在,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才成为有益于健康的冒险活动。当然,有些时候这些游离基也会失去控制,还会伤害细胞的组成部分。出于这种原因,细胞都拥有复杂的修复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与我们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所谓抗氧化剂毫无关系。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11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强化生物功能食品能够增强人体中的肠菌群

  目前,在超市的冷柜中又多了一种新的俏货,那就是强化生物功能食品。据说,这种商品能够在便秘和所谓“肠道假丝酵母感染”时,重建人们下体的自然秩序。它含有的“活性物质”会在人体的肠道内定居下来,并刺激人们的免疫系统。有了这种功能,它自然就一跃成为畅销商品了。正如有的广告所言,该产品适用于那些受到紧张、节食、酒精和其他疾苦困扰的人们——说白了就是所有人。

  肠菌群,这个听起来还有点罗曼蒂克的名字,其实就是指那些像外来户一样寄居在我们肠道中的微小生物体。它至今还是人体的未知之谜。它的组成成分不为人知。除此以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肠菌群组合。这些数以10亿计的微生物和它们的宿主一起共生,也就是说,它们是依靠肠内物质过活的。它们能够给人体提供维生素K,还在其他不速之客侵入体内时,战斗在保卫身体器官的第一线。

  很久以来,科学家们就尝试能控制体内的肠菌群,试图使新的菌芽移居体内,但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那些体内的“原住居民”十分“欺生”,利用“地主”优势,根本就不允许这些外来户落脚。一些专业人员,比如瑞士联邦苏黎世科技大学教授米歇埃尔•图埃伯怀疑,人们是否真能持续有效地对一个正常人体内的肠菌群加以干预。但是强化生物功能食品的支持者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很多实验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实验者没有加入一种支持细菌生存的特殊营养物质。通过在食品中添加低果聚糖,这些微生物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就会有“足够的军粮”。人们仿照强化生物功能食品的叫法,把这种添加成分叫做前期强化物质。

  法国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这些有用的微生物在“军粮充足”的条件下,还是没能在人体肠道内成功落户。有没有“前期强化物质”是无所谓的——只要受试者停止服用该种酸奶,那些新来的微生物就消失了。除了这项功能缺陷外,人们在实验中还观察到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现象:食品中添加的菌群明显排挤了一部分人体自有的菌群,而且还是与之亲缘关系最近、对身体最为有用的菌种——比飞多菌。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参与实验者停止饮用该类酸奶而消失。但是究竟需要多久,才能将这些消亡的菌群数量再次提高,还不得而知。这种始料未及的副作用,显然也在某大乳品生产商的广告中无意中得到了确认。

  经常大量地摄入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激活功能的细菌,其副作用是否真的不足为虑——很多专家对此表示疑问。谁能保证这种食品不会引发过敏症?我们知道,对身体虚弱的人来说,细菌可能会穿过肠道进入身体的其他器官(这个过程叫做“本地转移”)。根据生产厂商对那些具有强化功能的菌芽的说明,这些微生物很容易附着在人体的黏膜层上。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明,这样不会导致体内器官发生严重炎症的危险。

  也许我们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那些被我们吞进肚里的微生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胃酸,只有挺过这道关,才能在肠道中起作用。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微生物活着到达目的地,必须加入足够的“剂量”。因而,在瑞士,法律规定:只有在该种产品中活菌芽的数量达到每毫升100万个时,才能被冠以“强化生物功能”的字样。但是在研究人员调查各种该类产品中含有的菌芽数量后,结果相当使人泄气。柏林科技大学的食品和生物技术专家对6种品牌的强化生物功能食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两种牌子的食品中,完全找不到菌芽。在另外4个中,能找到的菌芽数量不是每毫升100万个,而是最多每毫升1万个。一位参加“青少年学术研究”的晚辈研究者,仔细化验分析了两种不同品牌的强化生物功能食品,只在其中一个中发现了符合要求的菌群密度。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被置于冰柜中冷藏过,所以微生物含量才会如此偏低。对于乳酸菌来说,冰柜恐怕是令它最不舒服的地方了。同样道理,温暖的肠道才是这些从人类粪便中提取的菌芽能够繁荣生长的理想环境,而温度太冷不行。所以如果我们想避开这种产品的所谓优点和可能缺点,还是尽量少碰它为好。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10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植物油脂和人造黄油不含胆固醇

  虽然说法不一,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植物油脂不含有胆固醇。在生物化学中,胆固醇及其衍生物质是构成一切机体结构的“基础设施”。动物对它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对植物而言也不能说完全用不着。在精炼植物油的过程中,胆固醇不能从油脂中被去掉,因而一般出售的植物油和以之为原料的人造黄油的胆固醇含量为100毫克/升。与猪油和黄油相比,这个数值还是很低的,因为它们的胆固醇含量大概是植物油脂的10~25倍左右。但是不能说植物油中不含有胆固醇。

  因此,人们也没必要对动物油脂产生恐慌,并指责胆固醇是心脏的头号杀手。与胆固醇相比,在生产人造黄油过程中产生的被改变的脂肪酸才是更加危险的。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9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营养价值推荐是以科学为根据的

  如果谁想知道,他是否摄入了生命所必需的足量的镁、铁或者维生素C,通常会求助于饮食营养专家给出的所谓的“营养价值推荐”。但是这些对单个营养物质的推荐会由于国家的不同而各异。有时差异很大,人们不禁会产生疑惑,对饮食营养的需求难道会与国籍有关系吗?在德国,“营养价值推荐”是由德国营养研究会负责的。在他们的“营养物质供应推荐”中,各种数值被整齐罗列,勾画了德国人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它们以性别和年龄分类,并能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但是,这些数据究竟是如何得来的,这个官方的营养研究机构对此却守口如瓶。知情人至今也未公开这些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

  显然,他们把大众当作小孩了。有鉴于此,我们更要对美国新的“饮食营养物质供应推荐”的形成过程表示由衷的敬佩与惊叹。这项推荐是由美国与加拿大的专家组借助严格的标准方法得出的:由评审委员会搜索专业书籍,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下一步是以公众听证会的形式,继续听取科研工作者、其他相关人员、公共利益团体以及政界和工业界专业人员的意见。然后评审委员会才会推荐,再次上报更高一级的委员会,通过后才公之于众。

  在以上谈到的每一步中,各项决定的达成都要求以文件形式保存,能够被随时查阅。这个能被任何一位科学工作者理解的过程,却被德国营养学家视为“有科学依据,但无法实际操作”。即使在欧洲,人们也认为德国的数据“缺乏客观”。早在1992年,欧盟科学食品委员会就指责德国的“营养价值推荐”缺乏可理解性。

  并且,在这同一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德国的“营养价值推荐”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仅是推测值和估计值,就被加入了“推荐”,并报送主席团直至最后通过。因此,欧盟科学食品委员会认为此程序“没有排除主观因素”。不得不承认,在那些需要以实验为基础才能得出的数据中,很多是抄袭其他的各种饮食营养推荐。这样,就好像自己数据的准确性有了保障。(时至今日会不会做得更甚?)

  这样,一份德国营养研究会的“营养价值推荐”就出台了。虽然作者把这份“推荐”打扮得很像一份科学报告的样子,但是经过欧洲食品与营养研究所对其原始文献的细致分析,发现这份“推荐”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错漏和弄虚作假行为。这也使人们对花费纳税人大量金钱设立的德国营养研究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那么,如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营养价值推荐”呢?我看,您别把这事放到心上就行了。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8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大多数人都能从复合维生素中受益

  在我们的食物中,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变得越来越少,这都是现代化的过错。因为是现代化给我们带来许多弊端,例如耕地中养料被耗尽、动物集中养殖和食品过于精致等。与此同时,由于吸烟、酗酒、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我们身体承受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每天我们都会听到现代营养学者、生物专家和制药行业代表这样的齐声合唱。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某天患上癌症、心脏病、风湿病、皮肤松弛和精神抑郁等疾病时,连他自己都不会感到惊奇。

  “维生素,越多越好!给身体带来的只是更多的健康。”——一句广告词是这样唱的。为了这个目的,有人推荐每天多吃各种生鲜果馔,而另一些人则建议多吃些被强化了维生素含量的糖果、麦片和果汁,或者干脆直接吞下复合维生素药片或者胶囊。据说,经常食用这种“营养补充物质”(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为了避免作为药品所需要的上市许可,及因此必须出具的药物功效证明),能消除由于各种物质缺乏而出现的各类症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并增加身体的舒适感。但是实际上,这些产品提高的,无非是生产厂商的销售额,还有产品经理的身体舒适感。

  我们担忧:在过去几十年里,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一直在显著增加,这又导致人们不断建造温室,尝试新的运输方法,改进储存技术。也许,温室中生长的西红柿在各种物质含量和生物功能上无法与野地中长的相比——但是在冬天,这种番茄总比在去年夏天就做好的番茄酱要强多了。在食物制品加工中,维生素被添加用作着色、提高与生产机械的亲和性及延长储存期限等。圈养牲畜吃了大量的维生素,其部分种类的维生素含量之高,以至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都提醒所有育龄期的妇女不要食用肝脏食品。因为部分肝脏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最不幸的是,只要吃上一小块就可能导致母体中的胎儿畸形。

  鉴于这种情况,直至今天也没有看到一项足可证明维生素添加剂有效的、独立的、可被调用的干预性研究成果。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引用一些能带来反面意见的其他实验。这中间最常被引用的就是“林县实验”。据称,这个实验证明了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硒能防癌。读者中有哪位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吗?

  全美健康研究会也组织过一次“志同道合”的实验。研究人员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的消费与美国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进行了比较。经常服用此类制剂的人群,与那些死因相同但从不服用这类产品的人群相比,死亡率相同——而且与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如食物营养供应、饮用酒精类饮料、吸烟、体重和慢性疾病都没有依赖关系。

  营养添加食品的毛利润是如此之高,连毒品贩子都感到艳羡不已。因此,缺乏维生素的说法,更多的是媒体宣传出来的。
开心最重要
描述
快速回复

【温馨提示】请认真回帖,禁止纯表情、纯数字、纯复制等水帖!请勿套用“谢谢楼主”、“抱走”、“完结没有”等无意义的回复!每个帖内连续回复请勿多于3帖,每个版面连续回复请勿多于10帖!除茶馆外其他版面请勿版聊,回帖请与主题相关。
验证问题:
《步步惊心》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桐华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