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新型食品误区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0  发表于: 2008-10-28  
来源于 健康之路 分类

新型食品误区

  人们之所以对基因技术产生恐惧,是因为错误地认为,面包、啤酒或者果酱本应该由天然原料制成的,没想到这些“天然”原料却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然而我们根本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使用这样的栽培方式已经很久了……

误区:食品里有的标签上一定标

  怎样能看出谁是超市里最挑剔的顾客呢?——他站在货架前,带着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在研究包装物上面的配料表,不弄清楚包装物里装的是什么绝不罢休。因为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敏源,花粉、食物,就连添加剂也会对部分人群引发过敏,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他必须恪尽“上帝”之职责。按理说,他这种细致挑剔的行为堪称食品行业的美德。

  可是,外包装上的配料表真能说清楚包装物里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说法:凡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食品配料。是的,因为配料都被要求必须声明,无一例外。那么再问一句:凡未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非食品配料。这个说法对吗?等一等,请问,什么是“非食品配料”?这是狡猾的法学家创造的一个词,猛一听感觉很荒谬,但是却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逻辑:配料都按要求列在配料表上了,不是配料的那些“配料”,当然不需要出现在配料表上;反之,如果所有的配料都必须声明,那么,那些不应该声明的“配料”就是“非配料”了。就是这样。

  法学家的这两句看似颠三倒四的文字出现在《食品标识规定》第5条第2款里。他们的语言通常涉及《食品标识规定》的缩写方式,就好像这个“非食品配料”一样,然后跟着便是有争议的解释条款。它是这样陈述的:要判断某种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物质是配料还是非配料,不取决于它本身,而要看它在最终产品里是否仍然发挥作用。

  属于非配料的许多物质,应当有助于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比如说,人们在面包作坊里烤制面包时使用乳化剂,它可以使面团经受得住高速搅拌。一旦搅拌好的面团往烤炉里一送,乳化剂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它便属于非配料。或者使用巯基丙氨酸——一种从亚洲人的毛发中提取的氨基酸——来调节面团的强度,等到开始烘烤面点时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这两者均不需在配料表中声明。即使是酶——如今多从基因技术中获得——大多在对食品原料加热之后也不再发挥功能了。所以它们也是非配料,不必标识出来。

  防腐剂是有关非配料这本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一章。瓶装的果味汽水及其他饮料经常依靠一种物质来保持新鲜,这种抑制细菌滋生的物质入水便化,以此方式发挥作用。由于它已经分解,原型不复存在,便无须声明。还有,用于制作酸奶的果实配料往往含有防腐剂,使果实易于保存,但是,在酸奶制成品中,它就不算是配料了,因为它只负责果实配料的新鲜,再说,其含量也不足以防止酸奶败坏。于是,理所当然,标签上明确地声明:“不含防腐剂。”

  随手就能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每一道加工环节都会有辅助添加物从配料表中合理地溜走。然而,不知情的顾客却由于误食了食物中某些物质引起过敏,哪怕只是微小的含量。然而,那些声称以公民健康为准则的法律制定者们往往对此无动于衷。

  前面提到的《食品标识规定》里,就有不少对消费者设置的陷阱。当一种产品的某种配料,比如酸奶中的果实配料,本身就是由许多配料组成的,只要这种多重配料在最终产品里少于25%,那么就不需在标签中说明。所以顾客没必要去寻找诸如稳定剂、色素、香精等令人讨厌的化学制剂的名字,干脆闭上眼睛什么都别想,只当田园乡间里加工的酸奶中都是新鲜的水果好了。对配料的配料无须声明,这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现象:一种产品的组成成分越多,在其配料表上出现的配料名称越少。也许这是体恤民意的社会救济原则的又一个体现?毕竟,眼不见为净,还是让消费者少受烦扰吧!

  但是,“非配料”并非就只有这些,还有技术方面的辅助物质,它们同样也不必出现在标签上。这指的是那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是需要的,但是在最终产品中却消失了,或者至少是应该消失了。比如食物油需要借助轻汽油馏取,咖啡需要借助溶剂除掉咖啡因……当这些辅助物质完成了它们的分内之事后,就迅速地离去了。但是它们的撤退并不总是那么干净利索,于是人们会听到大大小小的各种丑闻,比如在果酱中发现有大量去沫剂,诸如此类。

  为了使标签既一目了然又令顾客们满意,于是做食品标识这一行的人绞尽脑汁地努力工作着,好让那些声名狼藉的家伙合理地从标签配料表上消失。然而一点添加剂都没有也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于是便把名称改改,这也是条出路啊:比如,可以将面包里的防腐剂“乙酰乙酸”改名为不会令人起疑的“酸味素”,这样就不会遭到异样眼光的挑剔了;使速成汤味道浓郁的是含钠味精(E621),它的代号也从包装袋上消失了,谁让它备受争议呢?取而代之的是某种脱脂乳制品的名字。很简单,牛奶是公认的健康食品,而且,这种脱脂奶制品听起来似乎也可以保证汤的味道鲜美。其实,含钠味精可以使人分泌大量唾液,从而带来好胃口。——但是,它丑陋的名字会把好胃口给搅坏了!所以怎能让它出现在彩色包装上呢?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1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标签上标的食品里一定有

  食品里含有的东西,并非都出现在标签上;但是反过来,标签上标有的,食品里应当都有吧?运用反向思维倒是件好事。因为在我们的食品法里布满了语言文字的陷阱,一不小心,轻信它的公民便会栽个跟头,掉进密密麻麻地插满了铁蒺藜的坑里。

  很多消费者对名称中带有字母“Y”的物品总是心存疑虑。因为这听起来多少像是某种化学的东西,也许会损害健康,所以宁可放弃也不误购。因此法律修订者必须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消除这种销售障碍。赋予厂商“免于声明义务”的权利(比如上篇文章提到的烤面包用的巯基丙氨酸),并不等于许可他们采用顾客能接受的称谓,否则食品工业将无利可图了。比如,厂商们经常在香肠类食品中增添某种物质用以延长食品保质期,万一不能免除声明义务,他们就会让“抗坏血酸”这个词闪耀在标签上,代替该物质原来那个声名狼藉的称谓。要知道,“抗坏血酸”这个词还能让人联想到宝贵的维生素C呢!其实,“抗坏血酸”与维生素C并非一回事儿,只不过它们在化学里可以互相转化而已。所以,当老百姓阅读标签时,真以为该香肠中富含维生素C,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受人青睐和信任的是这样的一种“声明”:该食品来自“纯天然”原料。例如,果汁生产者将长期贮存的水果代替新鲜水果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甚至是使用以抗氧化剂保鲜的“橘子晶”、“菠萝晶”等果晶。他当然可以在产品标签上注明“来自天然水果”,因为,果晶也是水果,只不过贮存的方式不同,而贮存的水果终归也是水果嘛。——然而,就是这种不同形式的“水果”,总是以同一个最新鲜最娇嫩的诱人形象被描摹在包装物上。而且,他们还可以将必须添加的水也略去不写。于是,果晶兑水的出生背景被隐瞒了,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了纯种鲜榨果汁。这一招用于其他许多加工产品同样有效。奶粉兑上水又可以被称为“牛奶”,尽管在其加工脱水过程中,原材料牛奶已经改变了化学成分。

  又是谁想出了这个主意,将强化味道的味精隐藏在“脱脂奶制品”的名下呢?采取一些小伎俩便可以编出这样的一种奶粉,被证明有味精的功能;而真正的奶粉,又被上升为“牛奶”。更为狡猾的生产者甚至能将糖改名为“蛋白”。这个小花招是这样的:人们以乳清为原材料——除了蛋白质以外,它的确也含有一些乳糖——将其中的乳糖含量提高到85%,这样,它便是甜的了,但是依然可以称其为“奶蛋白制品”。别忘了,它的主要成分是糖。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2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天然香精味道像什么就是什么

  从超市买来的樱桃酸奶喝起来是有樱桃味,但是没有人会一本正经地声称他确实吃到了樱桃。其他的口味又是怎样呢,比如桃子、椰子或者果仁?它们是不是让人在品尝酸奶的同时也享受到它们本身的美味?您有没有亲自尝试过,在自己做出的酸奶里掺上碾成小粒的榛子仁?不过,这样调制出来的奶制品却吃不出果仁味,用别的水果试试,也不行。1/8的桃子果肉、几颗樱桃或者果仁,即使让它们在符合贸易标准的150克酸奶杯子里拥有一席之位,它们也不可能顶住酸奶特有的味道而让自己的芳香飘出来。的确是不能。那么是什么能让人从酸奶里吃出水果味或者香草味呢?答案清清楚楚地写在商品标签上:本食品中添加了“天然食用香精”。哦,原来是加了添加剂!不过,幸好至少还是“天然的”食用香精!

  但是,谁要是真的相信,桃子味食用香精是从桃子中提取出来的,而果仁味的则是从果仁中提取出来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德国食品法的规定,“天然食用香精”所谓的“天然”,指的是:这种香精的化合物形式在大自然里天然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是大自然原来就有,即使是人工合成出来的,也是天然的。所以,人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有机物——不一定是从那些借给它名义的有机体——中提取香精,而且可以称其为“天然”香精。与所有其他商品一样,某物只要有商业价值,总会有技术工艺专家来探索挖掘最为经济的生产途径:与其费尽千辛万苦才能从果实中提取一丁点食用香精,尽管绝对的原汁原味,但是这个代价实际上甚至比直接往酸奶里加上果实还要昂贵得多,所以他们更情愿在巨大的罐子里从细菌、真菌中,也就是从所谓的酵素中生产出气味相似的物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生产可以使桃子味香精的价格从每千克2万美元下降到1200美元,而且不仅如此,香味的浓度还提高了。可以用来制成桃子味香精的是一种与酵母非常相似的真菌(拉丁名为Sporobolomycesodorus),土壤中有一种真菌(拉丁名Trichoderma viride)能加工出椰子的芳香,有的细菌(拉丁名Trametesodorata)可以致力于制造茴香和蜂蜜的香味,有两种杆状菌(拉丁名分别为subtilis和glutamicum)则能提供我们熟悉的果仁香精。看到这儿,但愿它们还能让您觉得酸奶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3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与天然持一致”的香精和自然界里的蓝本是一回事
  高明老练的奥威尔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著有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奥威尔主义指为达到宣传目的而篡改事实并歪曲事实。——译者注要是能有兴趣研究食品法里的定义及其所遵循的语言文字规则就好了。当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天真地相信,“一致”就是“一回事”时,在生产香精的行业里,生产者却可以称那些“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的东西为“一致”,只不过从它们的气味来看仿佛都是一回事儿罢了。
  每一种食用香精,无论是草莓味,还是香草味,或者是鲱鱼味、火腿味,都一样是由许多的芳香物质组合而成的。其中有几种物质比较关键,是它们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香味,而其他的大多数则成了陪衬,完善着香精的味道。这与香水的原理非常相近。因为除了甜、酸、苦、咸这几种基本味道之外,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其他味道都只是感官印象,只能通过鼻子,通过嗅觉器官感觉到。而且,我们对这些味道所能感知的只是一个整体,就好像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不同的是,从画面上我们还可以分辨构成图画的各种线条和色彩,然而,从味道上我们只能辨认这是太妃糖,那是欧洲草莓,而无法逐一解释这些味道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
  首先,直截了当地说,“与天然保持一致”实际指的就是“人工合成”原本天然就有的物质。所谓“人工合成”,指的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渠道仿造天然物质的过程。然而对于芳香物质而言,要仿照它在自然界里的蓝本,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合成的分子,它们彼此对称就好像是左手和右手,好像镜里镜外的同一事物一样。这对孪生合成分子本身区别不大,但是气味闻起来却有不同!例如这一个闻起来像橘子,另一个则像松脂;或者这一个好似丁香花,另一个则如同冷山梅;还有这个散发薄荷气味,那一个却香如荷兰芹。大自然母亲可以成功地创造一种又一种独一无二的植物,化学合成则与之相反,只能是对同一版本复制镜里镜外相似又有区别的复本。虽然也可以把人工合成得出的这对孪生分子拆开,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要获得“与天然保持一致”的香精,代价就会昂贵得多。因此,人们只能考虑别的办法。比如,可以将薄荷—荷兰芹这对孪生分子香精掺入草浆中,因为草浆可以配合它,假如这个混合物令人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的话,人们还可以寻找另外的物质中和进来,以掩盖不期而至的怪味。
  稍微了解一下这些常识,在您看来,可能还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然而您得明白,既然只是“与天然保持一致”,便多少可以与纯天然有所偏离。如前所述,香精往往由众多的芳香物质组成。只有通过将根本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成分组合在一起,才能生成某种人们需要的香精,才能够散发或者是咖啡或者是草莓的独特的芳香。组合在一起散发纯正咖啡豆气味的各种芳香物质,就个别而言,其气味有的像肉食动物的尿液,有的像烤鱼,有的则像汤料。这显然扩大了食品创新的可能性。因为合成生产出来的这些物质既可以用于烤鱼香精,也可以作为汤料添加到方便食品中去。根本无需考虑,这些香精实际上是由什么构成的。
  总而言之,要得到与天然保持一致的香精,通常首先需要合成各种芳香物质,而这些物质在那个被仿制的天然香味蓝本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天然的香味是纯粹的一种物质。若将某物归结为“与天然保持一致”,那么前提仅仅是,该物闻起来确实像是某种为人熟知的气味,而这种人们仿制的物质,总是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只不过有可能是在咖啡里、在烤鱼里,或者是在食肉动物的尿液里。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4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脱脂食品是减肥的妙方

  “让所有肥胖的人都环绕在我的身边!”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第一场第二幕中,凯撒这样大声地呼吁着,大概是因为他有预感,不久之后将有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会对他构成威胁。我们不知道,是否布鲁特斯,也就是这位瘦弱的小伙子,曾经按照某份脱脂食谱饮食,但是至少,他的举止是如此阴险刻毒、暴躁易怒——这是深为我们熟悉的。

  节食,尤其是只摄入少量脂肪甚至回避脂肪的节食,会败坏人的情绪。因为人脑中调节情绪的复合胺含量以某种方式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有着关联。在众多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实验项目中,几乎每一次都在被测人群中出现了升高的事故率及自杀身亡率(参阅《胆固醇水平特别低意味着特别健康》)。为了检验这些说法,英国研究者精心调制了两份食物,分别提供给两组受测者。在实验进行的四个星期里,这些受测人员只允许食用这些食物,而且他们未被告知,其中一份食物的脂肪含量是41%,另一份食物则是25%。

  在实验之前及之后,通过让受测者填写一份专业的心理调查问卷,研究者可以对比他们的精神状态。结果表明,食用低脂食物的受测者有几个心理指标数值上升了,它们分别是:情绪抑郁指标、敌意指标和愤怒指标。与之相比,那些吃了比较肥腻的食品的同伴的精神心理状态非常平静。——也许当时凯撒大帝应该用猪肘子来宴请布鲁图斯,多么简单的办法。

  而且,脱脂食谱还会造成另一个不太令人满意的后果,这是各类项目的研究者们始料不及的:食用脱脂食品只能降低“好”胆固醇(HDL)的含量,而拿那些“坏”胆固醇(LDL)丝毫没有办法,同时还会增加另一类不受欢迎的血脂——甘油三酸酯的含量,因此,总的胆固醇水平其实还是保持不变的。这意味着,通过脱脂食谱进行节食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想法,很可能只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局……

  此外,长期的节食还会形成胆结石——因为缺少了刺激胆囊排空的脂肪。胆绞痛也是脱脂食谱及其他严格限制、减少卡路里摄入的食谱所带来的最经常出现的而且又是最痛苦的后果。大约有10%~25%的肥胖超重病人往往在类似的食谱开始一个月之后,要饱尝胆结石的痛苦折磨。

  好了,还有最后一句话要奉送给您:节食反正是对减肥没什么帮助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5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脱脂食品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含量

  医学界人士是这么当着我们的面计算的:降低1%的胆固醇可以减少2.5%的心肌梗塞发病率,如果降低10%的话——与总体人口联系起来——死于心脏疾病的人数就会比原来少25%。而且,除此之外您还坚信,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影响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高低(参阅《高脂食品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于是前进的方向指明了:面包中的黄油要少,酸辣酱里的鸡蛋去掉,火腿的肥膘割走,拒绝多汁的烤肉;取而代之的是脱脂食品,比如脱脂奶酪、脱脂香肠、脱脂炼乳、脱脂酸奶、人造黄油(植物性黄油)等诸如此类。

  美国心脏协会曾经为力求降低胆固醇含量的人士推荐一种节食食谱,被行业人士称为“节食第一步”。该节食食谱要求人们每日摄入的卡路里中不能有超过30%来自脂肪形式的食物,这样,可以保证每日只摄入少于300毫克的胆固醇,而且最好饱和脂肪与非饱和脂肪的比例要控制在1∶1,然后人们就会感觉饥饿,从而达到减肥目的。据说长期坚持的话,应该能将胆固醇水平降低20%。举个例子来看,就是从250毫克降低到被圈内看好的标准含量:200毫克。

  但是所有这些纯粹只是空想。因为实验最终能证实的只能是理智正常的人的主张:由于身体可以对胆固醇含量自发调节,要想改变它,哪怕只是几个百分点也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结结实实地降低“20%”。在受测人群中可以观察到,坚持类似的食谱5~10年之后,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下降2%,有的甚至还有轻微的升高。

  比较好的结局是采用“节食第三步”食谱达到的,但是也远未达到20%,在这个步骤中,最好的情况是降低了15%(5年之后)。但是这需要很多有关营养及食品的知识,需要持续固定日常专业咨询,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辅助,那么该节食步骤是没法进行的。而且它的限制还非常多,以致大部分的参与者很快就放弃了。可见,这个食谱没有推广的意义。而且还有一种可能:据经验,坚持这种方法到最后,往往不得不付出患饮食障碍症的代价。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6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脱脂食品预防心肌梗塞

  在德国,“降低了胆固醇含量,也降低了心肌梗塞的患病风险”,这种说法广受欢迎,在美国,它换了一种形式,作为口号出现在健康政策的扉页上:“少吃肥肉,健康长寿”。

  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工作过去了30年后,以“心脏脂肪”为专题,科学家们开始对过去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审阅、整合分析(人们称这种方法为“后评估分析”)。涉及这个专题的调查研究文献有16821篇。经过几轮的筛选,最后留下了27个研究项目的论文,它们不仅能满足科学性的要求,而且互相具有可比性。被选上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该项目至少持续6个月的时间,而且除了实验组外还有一个对比参照小组,还包含关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数据。

  通过后评估分析,科学家们期望能观察到,在食物中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含量或者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否能在总体上延年益寿,哪怕至少能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出现。至于结果嘛,您可以亲自从本文的插图中看到。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说清楚问题。

  简而言之:坚持脱脂饮食的人,的确比普通人较少地死于心脏血液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但是却不见得更长寿。因为总体死亡率在两类人群中是一样的。

  只有当人们将所有的数据——无论是有关疾病、手术还是死亡,只要多多少少都与心血管循环方面有关——都合并在一起,再与参与统计的平均值进行总结时,才能看出,脱脂食品可以稍微降低一点风险。然而,脱脂食品的这点微弱“优势”得以显现的前提是,人们没有考虑那些单个项目中的参与者曾经都是些大口吃肥肉的人。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7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传统食品比转基因食品安全

  请您将手贴在胸前,诚恳地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您不认识花椰菜、紫叶甘蓝、球芽甘蓝或者球茎甘蓝——它们是第一次出现在超级市场里——那么您会购买这些蔬菜吗?这些植物看上去多少有点稀奇古怪,它们会让您感到害怕吗?花椰菜有着一大团白色花序;紫叶甘蓝个头巨大,茎杆皱缩在中间,叶子的颜色强烈炫目;球芽甘蓝的茎杆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叶芽,就好像挂满了圆圆的珠子;球茎甘蓝的茎甚至就像是一个肿瘤——多么的不自然!它们的出现曾令不少人感到恐惧,尤其是当人们知道,所有这些蔬菜植物都是从芸苔——一种不能食用的野生植物栽培而得时,更令恐惧。但是今天,我们的饮食文化已经认可、接受了甘蓝类蔬菜,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西方社会餐桌上的经典食物。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蔬菜并不是基因实验室的产物,而是人类从自然母亲的实验田里经杂交选良——人类称之为“人工栽培”——得出来的。

  通过这种传统的人工栽培,人类不仅赋予甘蓝类蔬菜彼此不同的外形,而且还将变化延伸到植物内部,将植物天然含有的一些保护物质——就是那些用于败坏“天敌”(微生物、蛆、老鼠,也包括人类)的食欲而保护自身的物质——降低到对人类无害的程度。早些时候,用于分析成分物质的科学设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人们只能用朴素的“尝试与失败”方法开始了艰辛而又漫长的成果检验工作。“尝试与失败”意味着,这些新的杂交品种需要直接在消费者中进行检验。如果某个品种味道不错,而且没有不良副作用,消费者还能接受,那么杂交就算成功了,培育者也感到欣慰;如果不是这样,不受欢迎的品种便会被扔进历史的肥料堆,培育者也只有叹声气重新再来,但是至于消费者,就只能算是倒霉了。经历过“尝试与失败”方法的消费者,当年可没少倒霉过。

  土豆的例子也能很好地说明,传统人工栽培方式不是完美的:野生土豆含有大量茄碱——一种毒质,可以使土豆免受甲虫侵袭。为了“驯化”野生土豆,使它能为人类食用,必须首先降低茄碱的含量。这当然会令甲虫们欣喜若狂。可想而知,土豆中茄碱的含量越少,农业工人们就需要越多的杀虫剂。但是杀虫剂残留越多,消费者自然越不高兴。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农业科学家又开始尝试以生态的办法来使土豆具有抗虫性,然而杀虫药喷得少了,茄碱的含量却又不经意间增加了。消费者感到恶心、呕吐、血液循环障碍并为此抱怨,只能继续挑选市场上另外的“新”品种了。

  当然,这些事实——传统人工栽培方法的缺点——并不能证明,对植物遗传物质进行基因手术从而获得改良品种的方法就是安全的。我们不过是想强调,如果谁要评判新事物,那他首先应该对旧事物有充分认识。这新旧事物在此指的便是基因突变栽培与传统栽培。当前这个凝聚了园艺者、农民和科学家极大热情的基因突变栽培方法,您不可能没听说过吧?您只要随意走进一家花店,翻翻园艺品种目录,就会看到,其中有上百种之多都是近几十年来新出现在市场上的,它们便是以基因突变的方式被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栽培方法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对种子进行辐射,通过放射性射线来引起植物遗传物质的改变。拉丁文称其为:mutationes——生物物种的突变。

  从众多被改变的植物种子中,栽培者只挑选出那些能够显现优势预兆的品种予以培养,而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大量的种子不得不在辐射之后随即便被放弃了。但是基因突变栽培是人类以人工方式获得期望品质的惟一途径,人们仍可以根据需要将已发生基因变异的植物与自然现存品种进行杂交。基因突变栽培是近30年来培育技术的一个进步,我们每日都会接触并食用到它的成果。

  对于粮食作物而言,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采用射线处理的办法是非常实用的,它们大多是在原子能发电站完成。射线处理同样也适用于蔬菜,如土豆、西红柿、黄豆;以及水果,如苹果、桃、柑橘、葡萄或者香蕉等;就连很多色彩艳丽的花卉品种也是人造基因的成果。应当看到,人工改造基因的植物已是今日农业的基础,是以发展强抵抗力品种为目标的农业的基础。但是,自然环境对基因突变栽培方式的忍耐承受力究竟有多强?我们也得承认,有关方面的检验以及毒理学方面的测试都开展得太少。

  人们之所以对基因技术产生恐惧,是因为错误地认为,面包、啤酒或者果酱本应该由天然原料制成的,没想到这些“天然”原料却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然而我们根本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使用这样的栽培方式已经很久了,而到目前为止,可预见到的风险仍然很少。毫无妥协地拒绝采用或漫不经心地滥用基因技术都是不理智的;理智的行为是,对不同的栽培方法都以同样的标尺来衡量,至于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标尺,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8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大多数人都能从复合维生素中受益

  在我们的食物中,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变得越来越少,这都是现代化的过错。因为是现代化给我们带来许多弊端,例如耕地中养料被耗尽、动物集中养殖和食品过于精致等。与此同时,由于吸烟、酗酒、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我们身体承受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每天我们都会听到现代营养学者、生物专家和制药行业代表这样的齐声合唱。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某天患上癌症、心脏病、风湿病、皮肤松弛和精神抑郁等疾病时,连他自己都不会感到惊奇。

  “维生素,越多越好!给身体带来的只是更多的健康。”——一句广告词是这样唱的。为了这个目的,有人推荐每天多吃各种生鲜果馔,而另一些人则建议多吃些被强化了维生素含量的糖果、麦片和果汁,或者干脆直接吞下复合维生素药片或者胶囊。据说,经常食用这种“营养补充物质”(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为了避免作为药品所需要的上市许可,及因此必须出具的药物功效证明),能消除由于各种物质缺乏而出现的各类症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并增加身体的舒适感。但是实际上,这些产品提高的,无非是生产厂商的销售额,还有产品经理的身体舒适感。

  我们担忧:在过去几十年里,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一直在显著增加,这又导致人们不断建造温室,尝试新的运输方法,改进储存技术。也许,温室中生长的西红柿在各种物质含量和生物功能上无法与野地中长的相比——但是在冬天,这种番茄总比在去年夏天就做好的番茄酱要强多了。在食物制品加工中,维生素被添加用作着色、提高与生产机械的亲和性及延长储存期限等。圈养牲畜吃了大量的维生素,其部分种类的维生素含量之高,以至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都提醒所有育龄期的妇女不要食用肝脏食品。因为部分肝脏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最不幸的是,只要吃上一小块就可能导致母体中的胎儿畸形。

  鉴于这种情况,直至今天也没有看到一项足可证明维生素添加剂有效的、独立的、可被调用的干预性研究成果。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引用一些能带来反面意见的其他实验。这中间最常被引用的就是“林县实验”。据称,这个实验证明了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硒能防癌。读者中有哪位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吗?

  全美健康研究会也组织过一次“志同道合”的实验。研究人员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的消费与美国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进行了比较。经常服用此类制剂的人群,与那些死因相同但从不服用这类产品的人群相比,死亡率相同——而且与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如食物营养供应、饮用酒精类饮料、吸烟、体重和慢性疾病都没有依赖关系。

  营养添加食品的毛利润是如此之高,连毒品贩子都感到艳羡不已。因此,缺乏维生素的说法,更多的是媒体宣传出来的。
开心最重要
suibozuliu 离线
级别: 守护天使

UID: 19831
精华: 0
发帖: 2336
橘果: 180 颗
威望: 15218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14(时)
注册时间: 2007-08-17
最后登录: 2016-10-17
9  发表于: 2008-10-28  
误区:营养价值推荐是以科学为根据的

  如果谁想知道,他是否摄入了生命所必需的足量的镁、铁或者维生素C,通常会求助于饮食营养专家给出的所谓的“营养价值推荐”。但是这些对单个营养物质的推荐会由于国家的不同而各异。有时差异很大,人们不禁会产生疑惑,对饮食营养的需求难道会与国籍有关系吗?在德国,“营养价值推荐”是由德国营养研究会负责的。在他们的“营养物质供应推荐”中,各种数值被整齐罗列,勾画了德国人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它们以性别和年龄分类,并能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但是,这些数据究竟是如何得来的,这个官方的营养研究机构对此却守口如瓶。知情人至今也未公开这些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

  显然,他们把大众当作小孩了。有鉴于此,我们更要对美国新的“饮食营养物质供应推荐”的形成过程表示由衷的敬佩与惊叹。这项推荐是由美国与加拿大的专家组借助严格的标准方法得出的:由评审委员会搜索专业书籍,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下一步是以公众听证会的形式,继续听取科研工作者、其他相关人员、公共利益团体以及政界和工业界专业人员的意见。然后评审委员会才会推荐,再次上报更高一级的委员会,通过后才公之于众。

  在以上谈到的每一步中,各项决定的达成都要求以文件形式保存,能够被随时查阅。这个能被任何一位科学工作者理解的过程,却被德国营养学家视为“有科学依据,但无法实际操作”。即使在欧洲,人们也认为德国的数据“缺乏客观”。早在1992年,欧盟科学食品委员会就指责德国的“营养价值推荐”缺乏可理解性。

  并且,在这同一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德国的“营养价值推荐”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仅是推测值和估计值,就被加入了“推荐”,并报送主席团直至最后通过。因此,欧盟科学食品委员会认为此程序“没有排除主观因素”。不得不承认,在那些需要以实验为基础才能得出的数据中,很多是抄袭其他的各种饮食营养推荐。这样,就好像自己数据的准确性有了保障。(时至今日会不会做得更甚?)

  这样,一份德国营养研究会的“营养价值推荐”就出台了。虽然作者把这份“推荐”打扮得很像一份科学报告的样子,但是经过欧洲食品与营养研究所对其原始文献的细致分析,发现这份“推荐”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错漏和弄虚作假行为。这也使人们对花费纳税人大量金钱设立的德国营养研究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那么,如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营养价值推荐”呢?我看,您别把这事放到心上就行了。
开心最重要
描述
快速回复

【温馨提示】请认真回帖,禁止纯表情、纯数字、纯复制等水帖!请勿套用“谢谢楼主”、“抱走”、“完结没有”等无意义的回复!每个帖内连续回复请勿多于3帖,每个版面连续回复请勿多于10帖!除茶馆外其他版面请勿版聊,回帖请与主题相关。
验证问题:
《微微一笑很倾城》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顾漫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